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4-10-29 15:04:39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五篇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五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方面进行安排的书面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方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

2、学习记叙、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

3、学习伽利略不轻信权威,坚持在实践中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勇于为科学精神献身的可贵精神。

【预习案】

1、 给加点字注音:

滑稽( ) 咕哝( ) 祈祷( ) 惊扰( )

卷帙( ) 伽利略( ) 心不在焉( ) 赫赫有名( )

倔强( )( ) 嘘( )( )(两种读音)

2、 理清文章思路:

(1) 伽利略是怎样发现“摆”的规律的?

(2) 伽利略在斜塔上做实验,教授们、学生们和镇上的人持什么态度?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案

【探究案】

一、读课本1—7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 第1段写“一个教堂司事”的“漫不经心”有什么作用?

2、 第2段中“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一句运用____

______________修辞方法,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语段最后一句中,“就这样”具体指什么?

4、 这一部分课文所记述的事迹表现了伽利略的什么精神?

二、读课本16—1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第16自然段中的画线句是什么意思?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第17自然段描写观看队伍的盛大和观众的“兴高采烈”,有什么作用?

4、品读第18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回答问题。

(1) 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家“窃窃私语”,都说些什么?请根据文意补充。

5、 伽利略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气”,请结合这一部分说说伽利略“特殊的勇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检测案】

1、 解释下列词语:

等因奉此:

漫不经心:

一劳永逸:

心不在焉:

2、 课文中介绍了伽利略和学生时代的情况,这与课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

【布置内容】

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编写人:张国昌 审查人:张晓利 把关领导:刘小光

【学习目标】

1、联系课文语言具体环境,品味生动传神的雅词;

2、结合课文的中心主题,出精美出彩的妙句。

【预习案】

1、 点字注音:

根深蒂固( ) 孜孜不倦( ) 锲而不舍( ) 持之以恒( )

汲取( ) 渊博( ) 驾驭( ) 不言而喻( )

2、理清文章思路:

(1)作者是怎样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观点的?

(2)要想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那么,创造性思维必需具备哪些要素?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案

【探究案】

一、读课本1—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见语文基础训练页76页1-3题

二、读课本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见语文基础训练页77页1-4题

【归纳总结】

形成知识网络

1—3自然段:通过具体例子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4—8自然段:

9—13自然段:

【检测案】

1、 议论文常识:

议论文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证方法。

【布置内容】

做练习册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材分析:

按照教材,本课主要介绍什么是陵墓雕塑,陵墓雕塑为什么能集中体现当时雕塑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陵墓雕刻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按照课本内容介绍陵墓地面雕刻和陶俑及其艺术特点。在介绍的过程中,由于篇幅的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尤其是作为陵墓雕塑的代表《霍去病墓石刻》和《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和分析略简。陵墓雕刻两个艺术特点的理解需要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文思想和内涵。对于一些陵墓雕塑的专业名词如“阙”“麒麟”“天禄”等也需要简单的说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出教学重点,并对古代陵墓雕塑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2、通过欣赏和参观,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体会中国古代文物文化内涵,探索艺术与社会生活及其时代之间的密切联系。

3、使学生懂得美术的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力。

  教学重点:

陵墓雕刻是我国雕刻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原因。

秦始皇兵马俑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陵墓雕刻其具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如何理解。

如何调动学生对雕塑艺术欣赏的动力。

教法设计:

第一4人小组:陵墓雕塑

a同学:广泛的了解。分配任务通过各种手段了解中国古代陵墓雕塑的艺术成就。

b同学:真实的感受。分配任务去真实的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魅力所在。要求课堂上谈感受。陵墓雕塑距离现代生活较为遥远,真实感受、参观过的学生并不多,课本的图片对于雕塑来说缺乏立体感和空间感,也就失去了真实感。

c同学:负责提问题。从本课内容出发,设计3-5个问题,提问学生,学生分组回答。

d同学:课后写小结。

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各抒己见,引发思考。

教师:出示图片(秦始皇兵马俑)

你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学生:直观感受,思考。

教师:请学生谈原因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二)导入主题:

[陶俑]:

■ 秦始皇兵马俑欣赏:

教师:秦始皇兵马俑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自秦汉以来的厚葬风俗,统治阶级注重修建自己的陵墓。陵墓雕刻是古代陵墓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整体和局部图片展示

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学生:b同学谈参观后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发言。

结论:细腻生动的个性与气势磅礴的整体相协调统一。

教师:

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雕塑的重要代表,其地位代表中国。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完说:世界上有7大奇迹,现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那么,中国古代陵墓雕塑还有哪些呢?

学生:a同学介绍陵墓雕塑艺术成就。

■ 汉代俑

图片欣赏

比较:秦俑和汉俑异同点

学生:讨论2分钟,回答

结论:内容模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时尚和状况。艺术手法,秦俑写实,汉俑夸张。

[陵墓地面雕刻]:

汉霍去病墓石刻欣赏

结合历史背景谈谈《马踏匈奴》的艺术特点。

南朝陵墓雕刻欣赏 结合旅游经历谈谈石兽雕刻的艺术特点。

(三)课堂小结:

请c同学提问。

教师最后小结。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地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激发学生朴素的爱国感情。

3、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2、把握诗歌的结构。

3、理解诗歌的主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解决生字词;熟读诗文;查找有关 《黄河大合唱》资料;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2、教师:

查阅有关光未然和《黄河颂》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播放《黄河颂》学生欣赏,谈有关《黄河颂》的知识;

2、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病情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3、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词

(可用大屏幕投影)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

(播放音乐配音)

学生仿读。

(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

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欣赏到雄壮画面,以时代歌手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这是首颂诗,要把握豪迈、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要精神饱满,声音宏亮,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

(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伟大而又坚强。这句话概括了黄河的根本气概,因此在读这句时伟大坚强应重读而且应有停顿。学生配乐,表情朗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带问题读诗文。

大屏幕投影问题组: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诗人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

板书:朗诵词 歌词

五、研讨与赏析(一)

教师导学:这首颂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颂黄河是诗人写作主体,可朗诵词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六、作业

1、抄写并识记字词。

2、背诵这首诗歌。

3、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准备课堂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识记字词。

2、朗读背诵。

二、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歌词部分)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歌词部分有一个关健字,起统领全篇的作用,是哪个字?

2、诗人望到的黄河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结合画面体会)

3、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黄河,作者联想到什么?你怎么理解的?

4、想到这些,诗人面对黄河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教师小结:这首诗中,雄奇的想像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绘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诗人看到黄河引发雄奇瑰丽的想像,他认为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是巨人伸出了千万条铁的臂膀最后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并且代表中华儿女发出要向它学习的誓言。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适时启发挖掘文章主旨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

三、学生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难度的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学生在交流中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画面之美。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四、体验反思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是哪年胜利的吗?1945年,坚强的中国人民彻底打垮了日本帝国主义。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祖国日益昌盛,可是,我们的黄河母亲,她现在如何呢?,请同学们看屏幕谈感受。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据统计:1972~年27年间,黄河下游有21次断流。特别是1997年,山东利津站断流13次,累计330天无黄河水入海。

今天,我们学习了《黄河颂》,应激起我们的热情,学习黄河精神,投身到改革开放狂潮中,投身到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浪潮中。

学生配乐读课文(可一生领读朗诵词,全体学生读歌词)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黄河精神。

2、欣赏《黄河大合唱》。

3、学唱《黄河颂》。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朗诵词 歌词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 颂黄河 学习黄河

精神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课题:

《陶罐和铁罐》

二、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通过阅读课文,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㈡能力训练点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围绕中心编童话故事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大胆的想象能力。

㈢德育渗透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瞧不起他人,为人要友善、有礼貌。

㈣美育渗透

做人要有自信,相信自己。

三、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1.启发式

2.提问式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四、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分析理解课文

㈡难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寓意。

五、教学准备

课件

六、媒体的选择与组合

1、设计思想。

①借助多媒体播放陶罐与铁罐的动画对话,可以形象直观地感受人物的个性,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寓意。

②课件的播放展示氧化的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能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氧化知识。

2、媒体选用情况:

知识点媒体类型媒体来源媒体内容要点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使用方法

1、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整体感知全文内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学习生字。边导视边导思考。

2、多媒体自制课件陶罐与铁罐动画对话及氧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去感受每个形象个性,逐步积累,达到对寓言的品味理解。边导视,边导读,边导思。

3、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及图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边导视,边导思,边导说。

4、多媒体自制课件文字内容及图片充分发挥学生想象思维。边导视,边导思。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简述:

(一)激趣,谈话导入。

(二)媒体播放,整体感知全文。

(三)细读体会第一部分--寓言故事(故事1)。

1、出示媒体,看动画,听对话。

2、学生品读,教师相机引导。

3、课本剧表演,人物对话。

(四),合作学习第二部分--寓言故事(故事2)

1、出示自学要求。

①、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怎么样了?是什么样子?铁罐呢?

②、人们发现陶罐时,是什么态度?为什么?

③、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这样的结果? 2、分组学习。

3、分组汇报。

4、教师相机引导。

(五)整体品味

1、陶罐和铁罐我们应该向谁学习?说说理由。

2、如果铁罐改正了缺点, 和他交朋友吗?

3、教师引导总结寓意。

(六)拓展学习

重编一个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故事。

八、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复习导入,巩固所学

1.以卡片检查生字。(先带着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价。)

二、逐段理解,品味感悟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明白王二小带敌人进埋伏圈的原因。

(1)自由读文。

简介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帮助理解“儿童团员”、“常常”、“放哨”、扫荡”的意思。

(2)出示句子:他常常一边放牛,一边帮助八路军放哨。

说说王二小是怎样放哨的?(一边放牛,一边警惕地望着远方。)

一边……一边……在这里指什么?(指王二小同时做两件事:放牛、放哨。这么做,既不耽误放牛,又可借放牛做掩护,帮助八路军放哨)

(3)句式训练:一边……一边……

(4)为什么敌人要王二小带路呢?(敌人出来“扫荡”迷了路)

(5)想像迷了路的日本鬼子看见二小时的情景,谁能来说一说、演一演。

(6)思考:面对自己痛恨的日本鬼子,二小他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感悟二小是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小英雄。

(1)“顺从”是什么意思?王二小真的顺从吗?从哪个词看出来?(装着)王二小为什么要“装着”?

(2)讨论:王二小如果不这样做,会怎么样?从这里可以看出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机智勇敢,不怕牺牲)

(3)“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这句话什么意思?(周围都有八路军在埋伏,敌人被包围了)

(4)(轻缓、悲痛的语气)知道自己上了当的日本鬼子竟残忍的杀害了小小年纪的二小,八路军叔叔们含着眼泪,高喊着:“冲啊!为王二小报仇!”消灭了全部敌人。

①体会八路军叔叔们的心情。

②有感情地读一读最后一段。

(6)思考:王二小是为什么牺牲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小组讨论,汇报:王二小是为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而被敌人杀害的。他是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三、指导朗读,升华感情

1.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王二小的神态,想象出王二小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找出文中最打动你的句子读一读,读出感情;再以《歌唱王二小》的乐曲为伴音,指导学生有感地朗读课文

四、识记字形,指导写字

1.先自学生字,然后同桌分析字形结构,说说每个字的部首及记忆方法。

2.全班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3.练习扩词,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4.教师示范指导:

(1)“边、这、进、道”的部首都是“走之”,应重点指导,写时注意:三笔写成、点和横不要连、捺是平捺,不要写斜。

(2)“从”的第一个人的捺变成点。

5.学生描红,临写。

6.优秀作品展示,师生评议。

五、课后延伸,实践拓展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收集更多小英雄的故事,在班队活动课开展“学习小英雄、争当小英雄”活动。

板书设计:

23王二小

小英雄

一边……一边

带路

被杀害

《有关教学设计方案集锦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