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主要事迹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很是熟悉吧,事迹具有触发力大、感染力强的特点。那么相关的事迹到底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主要事迹,欢迎阅读与收藏。
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主要事迹1曹xx,中共预备党员,中国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供电段检测车间接触网工,曾获xx省杰出能工巧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4月,xx关中大地绿野平畴。在铁路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供电段蔡家坡接触网工区的学习室里,职工们整整齐齐地坐成两排,“曹xx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曹xx正举着接触网零部件为大家讲解检修技术要领。这是今年陇海铁路第一阶段集中修开展以来,曹xx第13次送教到一线。
头发花白的曹xx现就职于xx供电段检测车间。扎根生产一线26年来,他35次破解技术难题,19次参与铁路供电电力设备重大科研活动,以“匠心”守护着确保铁路供电安全的“初心”。
矢志笃行,有一种本领叫专注
1996年,曹xx从郑州铁路机械学校毕业后,来到xx供电段元龙接触网工区工作。因现场经验不足,他很快便感受到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他抓紧时间自学专业知识,反复向师傅们请教检修作业要领,休息时主动找废旧材料练习实作技能。不到两年时间,他就从同一批青工中脱颖而出,成为工区施工负责人。
20xx年,陇海线宝天段隧道内的新型液压补偿器发生故障。当时,晁峪接触网工区没人会维修,便请厂家派人前来处理。为掌握技术要领,曹xx主动要求跟着厂家技术人员学习设备维修技能。随后,由他整理的《液压补偿器更换法》成为现场检修工作的“作业指南”,也填补了该段处理此类故障的技术空白。
现场的考验无处不在。20xx年,曹xx在陇海线一处隧道内巡检接触网设备时,发现悬挂点处的承力索悬吊滑轮槽距较小且轮槽较深。“要是环境温度出现变化,承力索就会在伸缩中来回磨损,容易引发断线事故。”曹xx经过一遍遍复测,向车间提出了“采用大槽距悬吊滑轮、将滑轮边缘的内角倒成圆角”的建议。不久后,这一改造方案在全段范围内推广运用,消除了多处供电安全隐患。
测量、检查、调整……接触网支柱由大大小小多个零部件构成,检修起来更需精心、精细。20xx年,西宝高铁开通运营,对接触网检修作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但当时在xx供电段,安装腕臂依然需要作业人员在高空完成,不仅效率低,而且存在安全风险,还有一定误差。曹xx认真研究接触网平面安装图,发明了“腕臂预配辅助支架”,实现了腕臂所有部件都能够在地面上提前进行预配,既保证了作业安全,又将作业时间减少了60%。
“要当一个懂技术的工人,要不然怎么带领大家干好工作!”曹xx始终坚守这一信念,并且将其落实到工作中。近年来,他先后获得全路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
“无论做什么事,曹师傅都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他为大家树立了榜样。”曾在曹xx所在车间任党支部书记的石玉林这样评价道。
倾心技改,有一种执着叫信念
在xx局集团公司管内,xx供电段担负着陇海、宝中、宝成、西平、阳安等线路供电电力设备的养护任务。管内山区铁路占80%,桥梁多,低净空隧道多,高坡、小半径曲线困难地段占线路总长的10.8%,包括全路最大坡度30‰的宝成线秦北区段,养护难度可想而知。
20xx年12月,曹xx被xx供电段聘用至职教科任接触网工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对工作执着、热爱、精益求精的曹xx开启了新的人生之旅。他参与调整接触网补偿装置b值作业项目研究时,发现坠砣加满后卡线器与坠砣杆无法连接,需要在高空将重达25公斤的坠砣拆卸下来才能安装卡线器进行调整作业。带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的“心病”,他一次次请教铁路院校的老师,反复分析、计算受力情况,最终研制成功调整b值坠砣杆专用夹具,大大降低了高空作业安全风险,使作业效率提升2倍以上。
处处留心皆学问。20xx年,他组织新工学习一起接触网断线事故案例时,发现应急处置中接触线接续时间长短、接头线夹安装是否到位等因素都直接影响设备故障停时和事故等级。回到工区,他仔细观察推拉门在滑道内的滑动规律,不断琢磨提高接触线接头制作效率和可靠性的方法,最终研究出接头线夹安装平推法,破解了接触线接头线夹脱槽技术难题,提高了设备故障应急处置速度。
20xx年5月,曹xx研究制定接触网棘轮补偿装置检修法整套流程,填补了该项目技术标准上的空白,使棘轮补偿绳更换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在全局集团公司供电系统推广应用。20xx年8月,他参与接触网无线温湿度传输装置、接触网综合检测车无源射频标签定位技术等多项技术研究,显著提升了接触网检修智能化水平。
奋斗从未停歇,追梦永不止步。曹xx针对接触网检修难题潜心钻研、尽展其能,努力把所学所长运用到生产一线,又在实践中不断形成成果服务于生产。他先后参与完成配电所辅助监控系统与SCADA系统联动功能的研究、互感器二次回路极性测试技术研究等重大科研项目19次,累计节约检修成本500余万元。他勇当供电领域的攀登者,在一次次的发明创造中绘制自己的人生轨迹。
责任担当,有一种情怀叫坚守
始于初心、成于坚守。只有守得住,才能行得稳。在一线岗位工作26年来,曹xx记录了9000余条设备问题,破解现场技术难题35次,形成的31本《故障处理方法手册》成为该段接触网检修的“秘籍宝典”。
20xx年,曹xx被评为“xx省杰出能工巧匠”,20xx年被评为“西铁工匠”,20xx年被评为“铁路工匠”。20xx年8月,xx供电段“曹xx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曹xx担任负责人。他编制完成22期业务辅导资料和《普速铁路隔离开关检修作业》《接触网棘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等8个技能培训微视频以及《接触网工应知应会》等12种教材,参与设计接触网工练兵场12处,现场授课354课时。
xx供电段大部分接触网设备处于宝成、宝天、宝中“三宝”山区,且很多隧道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隧道顶部渗水严重,冬季易结成冰柱,从而引发变电所跳闸、接触网线索烧伤断股等问题,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为及时掌握隧道结冰情况,曹xx带领工作室成员研发了除冰温度监测系统,减少了除冰班次,提高了除冰效率,确保了行车安全。
曹xx始终坚持“使用是最好的培养”理念,带领团队完成了引入IEC法核定铁路配电所保护配合计算方法的研究、10千伏配电所调压变烧损的研究等课题,以及作业车综合无人防控系统、陇海线接触网标准化建设研究等8个技术革新项目,为供电电力设备平稳运行提供了坚强保证。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曹xx6次带队参加局集团公司及全路相关技能竞赛,先后有10名参赛选手获得xx局集 ……此处隐藏10371个字……勇于担当,把好施工安全关
海南的正午,骄阳似火。
20xx年,在海南环岛高铁西段建设中,海口站需进行多次改造施工,难度大、情况复杂。王xx一头扎进施工现场,一边查阅站场资料,学习施工标准,一边加强施工现场盯控,把好施工工艺关、质量关。他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渗出一片片白色的汗碱。
在一次施工中,一架信号机灯泡断丝报警两秒,王xx一再试验、分析,终于查明原因——新安装的计算机电缆插头接触不良,他马上利用“天窗”时间消除了安全隐患。
蔚蓝的海南岛历来备受关注,一条条银龙持续助推海岛经济不断腾飞。
多年来,王xx和同事们肩负使命,在漫长枯燥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在急难险重的任务前勇于担当,做忠于职守的海岛守路人。
据不完全统计,王xx参加高铁列控系统改造、海口南站计算机监测施工等中修、大修、站场改造施工100余次,认真执行标准化作业,保证施工质量工艺,安全优质完成每一次任务。
28年零违章、零违纪、零事故,这是他在一次次检验中交出的答卷,也是对他坚守职责的最好诠释。
直面风霜,消除故障快准狠
20xx年,海口站轨道电压偶有瞬间下降情况。王xx第一时间跑到现场,经过仔细检查,他发现只有操作道岔时才会有此情况发生。
隐患不能过夜!王xx头顶星光,连夜查找隐患。他使用排除法,一组组地操作道岔,终于发现第3组道岔有个开口销存有瞬间短路的隐患。
“查找隐患就像数学考试,处理一个个疑难杂症就如同学生时代解决一道道复杂的数学题,这是成就感很强的一件事!”王xx说。
工作中,他思考最多的是设备如何能不出故障、出了故障如何最快修复。为此,他坚持在执行信号设备检修作业标准和提升信号设备故障应急处理能力上双管齐下,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王xx工作法”。
独木不成林,一人不为众。王xx注重发挥劳模示范作用,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同事和青工。20xx年,他负责信号专业人员脱产轮训工作,担任故障处理和检修作业的指导老师,经他培训的学员在技能鉴定和实作考试中合格率达到100%。20xx年,他所在的海口综合维修段率先推行“工电供”维修一体化改革,他负责工务、供电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为多专业融合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他还坚持对新入职大学毕业生进行业务培训,带他们参加各种施工、练功实训,不少青工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高技能人才。
全国铁路青年岗位能手主要事迹8孙xx,男,35岁,中共党员,郑州供电段开封供电车间轨道车管理员。作为一名铁路系统最基层的一线职工,工作13年来,这个“80后”先后驾驶了四代轨道车,参与了陇海线、京广线和京九线的接触网施工作业,并研制出的接触网作业车防溜预警系统,从源头上遏制了铁路轨道车行车溜逸事故的发生,填补了中国铁路在防止轨道车行车溜逸技术方面的空白。“铁路草根发明家”——孙xx当之无愧。
为“大黄蜂”戴上“紧箍咒”
接触网作业车,又称轨道车,是铁路供电系统施工作业不可或缺的装备,因其黄色的外观和酷似变形金刚的外形,所以被工友们亲切的称之为“大黄蜂”。
作为铁路轨道车辆,行车安全是头等大事。可内行都知道,接触网作业车由运行到静止,采用的是空气制动,可重达近40吨的车身在遇到坡道等特殊环境时,空气在管路内有很高的气压,再加上密封不严,容易产生泄漏并发生溜逸,一旦车辆溜逸,不仅会构成铁路交通事故,甚至会发生设备损坏和高空作业人员坠落伤亡的事故出现。多年来,铁路在防止轨道车溜逸上始终处于空白状态。
“大黄蜂”的这一安全隐患,也成了孙xx的一块“心病”。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xx研发的接触网作业车防溜预警系统,在全路供电系统轨道车防溜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并于20xx年4月6日获得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国家专利证书。这套系统,能够在接触网作业车调车、作业及站内等点停靠产生自动缓解时,及时提醒接触网作业车司乘人员采取有效制动措施,确保接触网作业车及人身安全;同时还能防止司机因忘记松开手制动而造成钢轨磨损甚至轨道车掉道的情况发生,真正做到了安全隐患的早预警、早防范、早处理,彻底卡死了因溜车可能造成的行车事故。
自20xx年4月12日,孙xx所在开封供电车间的轨道车安装了第一台接触网作业车防遛预警系统后,逐步在全段推广使用,截止12月8日,全段56台轨道车已经全部安装到位,彻底卡死了铁路接触网作业车溜车事故隐患。
因“妄想症”完成“大逆转”
初时,明知道轨道车经常发生溜逸,可就是防止不了,孙xx不喜欢这种听天由命的感觉。虽然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可孙xx还是坐不住,他始终坚信总有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上网查,问厂家,找专家,他把这个隐患当成了自己的心病来治。
“振宇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查资料,画图纸,单是构思设计,他就用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当时没有人觉得这事能成,都觉得他患上了‘妄想症’。”工友孙伟清晰的记得,研发初时孙xx面临的巨大压力。
凭借经验绘制电路图,采购相关材料和零部件,并在沙盘上进行模拟推演。推演过程中,仅继电器就烧毁了7个,电路图也是反复修改,孙xx还跑到地方院校,请教专家帮忙论证。最终,从二十几种长短、高低,旋转方向等都不相同的材料中,挑选出抗折性强、多方向都能灵敏接触开合的材料,并在实验台上反复试验其可靠性,为了稳妥,仅这一项就试验了2个月。
试验成功了,可在接下来的实际安装时,又遇到了难题!孙xx发现当初预定的安装位置固定不牢靠,为了不改变车辆的构造,不能在车辆的转向架上钻孔和焊接进行加固,这就相当于在心脏周围的血管上加装一个装置,既不能因为装置掉落堵塞血管,影响血管为心脏正常供血,还要实现血管出现问题时能够提前预警,安装难度可见一斑!
在经过多处走访和商讨后,他根据转向架的T字外形,加工出了一个内扣卡盒,使用长钩钉进行两端固定,死死的卡在转向架上,而后,再将行程开关安装在卡盒上,终于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难题,又一块“硬骨头”被他啃了下来!
因“强迫症”实现“零误差
接触网作业车防遛预警系统的问世,在郑州铁路局供电系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成本低,效果佳!有了此系统,不会再因为轨道车溜逸而睡不着觉了!”这是郑州铁路局供电处长柳明宇给出的专业评价!
孙xx不仅在科技创新上是一个疯狂的人,更是一个有着“强迫症”的创新达人。在郑州供电段推广使用接触网作业车防遛预警系统的过程中,孙xx全程参与,从每一个零部件的制作,到每一台轨道车的安装,一毫米的误差都不允许出现。
“振宇太追求完美了,为了保证最佳效果,每个系统制作时、每台轨道车安装时,他都会拿着量尺反复进行测量,一毫米的误差都不允许有,设计员、技术员、监理员、验收员,他自己一肩挑了!不信你们可以随便找几台轨道车验证一下,保证安装位置、距离全部一样!”负责安装任务的专业工程师王自军提起孙xx的“强迫症”,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让“大黄蜂”用上国家专利,不再是梦想,已然梦想成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