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事迹(合集15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说到事迹,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事迹可以起到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拟事迹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外名人事迹,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外名人事迹1艰难困苦铸人才米勒
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裸体画糊口,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
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分析: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千辛万苦,甚至疾病、死亡。不怕困难、挫折,努力奋斗,定能书写辉煌的人生。话题:“成功与磨难”“挫折的力量”“苦难是一种财富”
磨难是财富
困难、挫折对有志者来说是一笔财富。苏联“宇宙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少年时患猩红热病而耳聋,被赶出学校。但他靠图书馆自学,显示了惊人的数学才能。德国诗人海涅生前最后八年是在“被褥的坟墓”中度过的,他手足不能动弹,眼睛半瞎,但生命之火不灭,吟出了大量誉满人间的优秀诗篇。分析:也许没有声音的世界更能静心思考,但“被褥的坟墓”绝难予人灵感,一颗坚强的心才是根本!话题:“磨难是财富”“生命的力量”
80美元环游世界
有一位叫罗伯特克里斯托夫的美国人,想用80美元来周游世界,他坚信只要有信心,有诚意,任何目的都能达到。
年仅26岁的罗伯特完成了准备后,他就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了自己的旅行。最终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罗伯特为什么能成功?全在于他有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人一旦定下目标,就得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居里夫人“幸运”的失恋
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恋,玛丽亚刚过19岁,他们计划结婚。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可是,由于门第不同,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从了父母。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地贫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否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分析:居里夫人的失恋是她人生的一次挫折,从挫折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她才有了后来的成功。话题:“挫折与成功”“意志的力量”“转折”
中外名人事迹2接下来我们学大教育的专家们就为我们的同学们带来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说,期望我们大家能够认真的去看。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去彭泽县令,从此名垂千古,被认为是表示文人的骨气,是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但陶渊明解职归田,真是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并非如此。
清代林云铭曾提出:“陶元亮作令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竟成千秋佳话。岂未仕之先,茫不知有束带谒见之时,孟浪受官,方较论禄之微薄,礼之卑屈耶?”陶渊明曾出仕四次,又归隐四次,为什么出而复隐,隐而复出呢?只是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
我们先来看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件事情的原委。《陶潜传》中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难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乃即日解印绶去职。”‘督邮’是一种官职,是专门来考查县令治绩的。陶渊明以前当过八十三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这天,你要穿戴整齐去见领导。陶渊明说:“我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迎接上司检查,让他穿的正规一些,干净一些,有什么不对。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穿衣是个礼节问题,穿的正规一些,干净一些是净化自己,关乎自己的形象,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就正因这些挂冠而去,实在让人难以明白。陶渊明穿戴整齐去迎接检查理应是分内之事,更是礼仪之事。没有人侮辱他,很难说有什么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汚的精神。
中外名人事迹3俄罗斯总统普京小时候非常聪明,他品学兼优,常常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想法。
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作文题:《我的理想》。同学们写出自己的理想:有想当科学家的、有想当作家的、有想当工程师的、有想当农艺师的、有想当教师的、有想当军人的、有想当工人的――而小普京的脑海里,却有自己不同寻常的独特思考。
课余时间,小普京非常喜欢读《盾与剑》杂志,对里面描写的“克格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杂志上他知道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克格勃”准确地截取了敌人的情报,使苏军取得了一次次巨大的胜利……他想:“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的人。老师也经常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和人民。而我应该怎样去报效祖国和人民呢?做一名出色的间谍(dié),用我的牺牲去换取祖国和人民的胜利,这不是非常有意义的吗?”
于是,他在作文本上写道:“……我的理想是做一名间谍,尽管全世界的人们对这个名字都不会有任何好感,但是从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出发,我觉得间谍所做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在这篇作文中,普京还列举了一个苏联名间谍的英雄事迹,论述了在苏美对峙(zhì)的冷战时期间谍的重要作用。当教师打开普京的作文本时,不禁又惊又喜,连声赞叹他“年纪不大,志气不凡”。
后来,在一次参观“克格勃”大楼之后,普京走进了“克格勃”列宁格勒局的接待室。一位工作人员听了他的要求后,对他说:“你的想法很好。但是,我们不接受主动来求职的人,只接受服过兵役或者大学毕业的人。”
1970年,18岁的普京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列宁格勒国立大学法律系国际专业。1975年,他大学一毕业就从事对外情报和国外反间谍工作,实现了自己“做一名间谍”的理想。
中外名人事迹4世界科学史上有一朵铿锵玫瑰,她不屈不挠、坚韧睿智,散发着沁人香气;她淡泊名利,用伟大的人格魅力激励了无数人!她就是——玛丽。居里。
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她在极其简陋、艰苦的条件下,与丈夫一起提炼出了放射性物质——钋和镭。为世界探索原子核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为了提炼镭, ……此处隐藏12315个字……。
二十四、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二十五、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
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二十六、李嘉诚亲自去接老师
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李嘉诚常常捐资助学。一次,他邀请汕头大学的一批教师来港并准备亲自去车站迎接。恰好此时他又接到通知,国家经贸部一位官员专程来港与他洽谈生意,请他去迎接。经过考虑,李嘉诚先生安排了别人去接经贸部官员,而自己还是去了火车站。由于火车晚点,他在车站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汕头大学的老师知道后感动地说:“这件事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李嘉诚先生对教育的诚心。他能舍命办教育,我们也应该努力去做。”
二十七、如此“廉洁”
据记载,窃国大盗袁世凯生活上奢侈腐化,但常常装出一副廉洁的样子。一次,他故意在吃饭时召见内阁成员,当大家来到他的住所时,只见他正端着一碗小米粥,就着一条红烧鲫鱼吃得津津有味,时而从一个佐料瓶往碗里倒些什么。内阁成员见了,都赞道:“总统生活这么俭朴,我辈值得仿效。”事后,卫士告诉大家,那是仿效不了的。总统吃的是西北上等小米,且都是一粒粒精心挑选出来的;那鲫鱼是有名的洪河鲫,为了保鲜,是专门放在猪油里从千里之外的河南运到京城的;就是那佐料,也是东北的千年老山参和鹿茸做成的。此言一出,众人哑然。
分析:欺世盗名者,往往是言行不一的小人。虚假面具总会被揭开的,其丑恶嘴脸,终究会大白于天下。话题:“面具”“贪婪”“作秀”
二十八、经营人心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生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中外名人事迹14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严复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能有几人明晓?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从一种角度、用一种眼光来看问题!话题:“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与形式”
中外名人事迹15英国的博物学家、进化论先驱达尔文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他曾经做过一件“蠢事”。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的人住山洞,吃草根野果,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有了惊人的发现:当气候恶劣人们找不到食物时,就将老弱病残的人分而食之。理由是,被吃掉的都是被认为没有用的(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达尔文很痛心:世界已经进入文明时代,而这里的人还这么野蛮残忍,一定要想办法改造他们。
他用高价买下一个当地的男婴,把他带回英国,他要用现代文明的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血统的小孩变成一个“文明人”。然后,再用这个“文明人”去改造他家乡人吃人的原始现状。16年之后,这个小男孩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经熟人帮助,把他送回了非洲。
一年后,达尔文又来到非洲,想看看17年后的原始部落有多大进步。可是,他却找不到那个“文明青年”。当地人告诉他,他们把那个青年吃掉了。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做,留下有什么用?”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无论他如何“高明”,都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在人们还没觉醒的时候,想用自己认为是先进的文明的思想去“统帅”他人,结果只会徒劳无益。达尔文虽然是一位伟大的进化论者,但他违背了最起码的进化规律:一个人吃人的原始部落,你想在短时期内让他们进入高度文明的社会,那是不现实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其中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这不是单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就可以改造的。人类的进化是这样,推而广之,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外名人事迹13
金相院寺后面,有一座牛头山,山上有一块牛眠石,石上有一个很大的牛脚印。传说那是朱元璋为结交天下豪杰义士,积蓄起义力量,就扮成放牛的走东闯西,到了福建。
有一天,朱元璋赶着牛来到灵秀山。看到一群放牛的孩子,衣衫破破烂烂,一个个瘦得"洞箫脚、笔管手"。他们缩在一块大石下哭哭啼啼。
朱元璋问他们,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他,因为旱灾,山上的草都枯。孩子们死了。牛没有吃饱,回家又要挨财主的毒打了,还不给饭吃。他们已经二顿饭没吃了,一个个饿得连动也不能动了。
朱元璋听了很同情这些穷孩子,就说:"他不让你们饭吃,我们杀他的牛吃吧!"说完,他一剑把牛头砍下来,割下牛肉,又叫孩子捡来柴草,烧火烤起牛肉来了。
烤牛肉又香又好吃,孩子们一个个吃得肚子圆圆的,直打饱嗝。可是,一个孩子却说:"咱们把财主的牛杀了,回家怎么交代?"听他这样说,孩子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朱元璋就把孩子们叫到一起,教给他们一个好办法。
朱元璋叫一个孩子跑到财主家,对财主说:"老爷,事情不好了。那条大黑牛跑到悬崖上,前脚掉下崖去了,我们小伙伴拉着牛尾巴,怎么也拉不上来,请老爷快去。"
财主听了,急忙往山上跑,来到山上,牛没有了,只剩下一条牛尾巴。孩子们告诉他,牛的前脚掉下崖,他们拉着牛尾巴,想把牛拉下来,谁知把牛尾巴拉断了,牛摔下崖去了。财主跑到崖边一看:山崖下真的有牛头、牛皮。牛摔死了,财主骂骂咧咧回去了。
其实,那牛头、牛皮是朱元璋叫孩子丢下山去欺骗财主的。
据说,这些放牛孩子就跟着朱元璋打出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的那头牛,在灵秀山踩出一个大脚印。这脚印至今还在哩。
文档为doc格式